一、十八大以來我國智庫發展大事記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健全決策機制和程序,發揮思想庫作用”。
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中國特色智庫作出重要批示。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它表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已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組成部分。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訪問德國時,強調在中德兩國成為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中,加大政府、政黨、議會、智庫交往。把智庫建設提上了國家外交層面,“智庫外交”將會成為我國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第二軌道”。
2014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在講話中他說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是落實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這個決策部署的重要體現,希望廣大專家學者不斷拿出有真知灼見的成果,為中央科學決策建言獻策。
2014年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審議了《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習近平提出。要從推動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增強國家軟實力的戰略高度,把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切實抓好。
二、我國智庫的四種類型
●黨政軍智庫
通過立法或行政組織條例組建,在黨、政、軍內部,為各級領導層提供決策服務的智庫機構,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各地的黨校。
●社會科學院
這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智庫。社科院是對政策制定有重要影響和推動作用的非政府機構,經費來自財政全額撥款或資助,主要通過項目委托等形式開展政策咨詢。
●高校智庫
隸屬于大學從事政策研究和決策咨詢的組織,這類智庫是由大學單獨或在其他機構、團體協助下創建的,具有高層次人才聚集、學科領先且綜合性強等優勢。
●民間智庫
主要是由民間出資組織并體現社會公眾呼聲或對政策需求的公共政策研究機構,大多由企業、私人或民間團體創設,如21世紀教育研究院。
三、國外“智庫模式”
●智庫的“美國模式”
獨立性、非營利性、特色化、現實性和簡潔性是美國智庫主要特點。其中,獨立性是本質特征。它包括思想的獨立、資金的獨立和政治的獨立。為保證智庫專家研究的獨立性,美國智庫在機構設置上以政策研究為核心。資金的獨立是指智庫的研究不受到資金來源的影響,每家智庫在接受資金捐贈時都力圖保證自己的研究過程和結論不受資金來源的影響并努力使資金來源多元化。政治的獨立是指美國智庫獨立于政黨政治之外,研究過程遵循客觀、獨立。雖然某些智庫的研究帶有一定的政治傾向性,但大多數美國智庫都力求自己的研究成果不受任何黨派和意識形態的影響。
●智庫的“蘇聯模式”
蘇聯的智庫出現于蘇共二十大之后即上世紀50年代后期。為反思國內經濟和政治現實,同時彌補當時的蘇共領導層對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的認知嚴重不足,以蘇聯科學院為首建立了一系列智庫機構。除了科學院體系內的智庫,蘇聯共產黨內也設立了一些分析研究機構,主要職能是提升官方意識形態,使之適應新的世界水平和新時代的要求。蘇聯領導層利用這些黨內智庫來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受當時歷史的局限,蘇共黨內智庫專家學者的主要職能是為蘇共各種決策提供理論支持。
|